陕师大-凯发官方首页
中国新媒体呈现四个变化
面对中国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融合化、社会化加速的态势,蓝皮书总结认为,“中国新媒体出现了4个显著的变化,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那么,这4个变化究竟是什么?又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蓝皮书回答,一是微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大行其道,微传播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正在加速融合。传统媒体纷纷推出新媒体战略,拓展传播空间,而新兴媒体凭借技术优势整合传统媒体资讯再传播,新媒体引发又一轮传媒革命。三是新媒体的社会化属性增强。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媒体正在加速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延伸。微政务成为创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新媒体引发产业升级和互联网金融热兴。微交往、微文化正在推动社会结构变革和文化发展。四是新媒体安全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新媒体正在超越传统媒体成为跨越诸多领域的“超级产业”,而新媒体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国家战略考量的重点。2013年以来,中国新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国正从新媒体大国迈步新媒体强国。
关于“微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蓝皮书指出,微政务、微电影、微视频等微传播,构成了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微时代”景观。
微博用户比微信更“草根”
如今,微博和微信是时下最热门的两个社交媒体。蓝皮书对这二者的用户结构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微信用户多中产而微博用户多草根。
蓝皮书指出,2013年,微信用户结构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据2013年12月一项对北京、武汉、广州三地微信发展状况的调查显示,微信用户月度覆盖人数中男性占比50.5%,女性占比49.5%;而月度总有效使用时间中男性占比47.6%,女性是52.4%。年龄结构中使用率最高的为24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33.7%;收入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月收入3000元~5000元的中产阶层,占比32.0%。从微信的用户结构分布来看,其用户结构的主体属于社会大众消费主体,消费潜力较大,适宜开展普适性的大众营销活动。
而中国微博用户整体上呈现学历低、年龄低、收入低、集中在大中城市等特征。蓝皮书指出,从学历来看,微博用户高中以下的占比达77.9%,与“六普”中国总人口的学历特征(高中以下占比77.88%)基本相当;从年龄来看,微博用户中青少年是绝对主体,与中国网民的整体年龄特征极为贴近。从微博用户的收入来看,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则占91.05%;其中,无收入群体人数最多,达7196.7万(占比25.6%),这与学生是微博用户最大的职业群体有关。可供对照的是,中国互联网用户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的占比为12.8%,而无收入群体占比9.7%。对此,蓝皮书分析指出,这说明微博用户的收入整体低于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收入。
此外,蓝皮书指出,从整体特征来看,中国微博用户已经与互联网用户极为接近。这说明经过4年多的发展,微博已经拥有了较为稳固的用户,成为相对成熟的应用。从2013年下半年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的覆盖人数变化来看,三大微博整体仍处于平稳甚至微增的趋势中,只是在8月~9月间出现较为明显的用户数量下滑。
对于2013年微博活跃度之所以会降低的原因,蓝皮书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其他新媒体竞争者兴起,大量微博用户流出,微博也常出现网络谣言等问题,带有自身缺陷;另一方面,也与传播秩序的进一步规范有关,不少水分和杂质被去除。对于“微博是否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质疑,蓝皮书指出,通过东莞扫黄事件和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微博的优势再次得以体现,其对现场信息的报道在速度和丰富程度上都领先于传统媒体,不少记者都盯着新浪微博寻找线索。作为一个公开互动的信息平台,微博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在重大事件中往往能成为网络舆情的集散中心。蓝皮书由此总结认为,微博仍然是微传播格局中的强媒体,而认为微博已衰落目前还为时尚早。
大数据技术已经落地
蓝皮书还关注了“大数据”这一如今热度极高的词汇。蓝皮书指出,2013年成为大数据技术的落地之年,在国家发展和商业运营等领域,大数据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得以运用。
据蓝皮书介绍,2013年,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推出数据加速技术,使大数据处理更为简易、快速,在分析数据时更节约成本,在生成报告和分析时能节约25%的时间。一些国家制定了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如美国提出了“打造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创新平台”。
而在中国,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正在构建新媒体发展的全新商业模式。据蓝皮书介绍,2013年,国内几家数据平台相继进行大数据投资,希望覆盖用户在全部生活场景下的数据地图。比如,阿里巴巴投资了高德地图、美团网、快的打车等;京东、阿里巴巴追踪平台上消费者的浏览和购买行为,并将消费者归类,分析每个消费者的需求类型、购买周期等数据;百度则通过全面追踪受众的兴趣点、搜索关键词、浏览主题词等,进而将受众特征全方位立体呈现,找到特定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为商家提供广告精确投放服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