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凯发官方首页
《玉与龙》
《玉与龙》序言
玉心雕龙
——《玉与龙》序
任中南
玉和龙,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常生敬惜之意。
《玉与龙》,又是把玉和龙这两种殊体形异的精灵,诠释得如此大道天成。
李荣先生新近编著的这本书,至少可以使人对玉和龙有另外一种新的理解:本不同根生成的玉和龙,倒是可以同德大行,殊途同归。真正神圣的物类,大多都会有这样的属性。
庄子说过:“外化内不化”。这是道家境界。玉和龙,在天地人,儒释道的造化里,似可以“外化内不化”,似可以“内化外不化”,似也可以“外化亦内化”的。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灵玉;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龙象。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化里,玉和龙以德相生,以文相成。所以,玉和龙文而化之,便在天地万物中,这样天长地久神气活现地相依着、生命着。这既顺规矩法度,又应人间世故,联袂生出龙和玉之气象来!
人在天地生,玉龙人中行。追循自然,倾听远古,顿生愉悦之情,勃发阴阳之气,由此演绎出种种玉龙文化的声色大美来!
书中自有玉和龙。玉的前世今生,龙的归去来兮,本序不必细说,本书已说明白了。这里要说的是编著人李荣。李荣先生不是职业作家,也无心要做什么职业作家的。但他骨子里似有点不安分的自由人基因。看似守静如玉,心却生龙万般地资深媒体人,少有表露的自由天性,使他能够有灵性和静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本书属于编著,但原创的含量却是很大的。书里的插图也是书画和影件的精品之作,书籍装帧设计很有创意。全书集科学、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美学之大成,以玉龙为主脉,穿越中国历史和自然大时空,是一部玉龙文化的大通观。
龙有形,玉无言。玉心雕龙,是为序。
(作者曾任陕西日报副总编辑、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绘制国人认同的“文化染色体”
——《玉与龙》序言
欧阳宏生
在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各个不同社会族群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性文化认同的符号和象征物。这些符号和象征物有的和自然存在之物有关,有的则是人们的创造。对这些符号和象征物自然之物附上特殊意义,这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知实践,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重要方式。由此,人类将自然世界和自身的心灵世界进行了巧妙连接,这种连接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自然科学乃至经济都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民族性的图腾符号和象征物。玉和龙就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重要代表。李荣先生的《玉与龙》则抓住玉和龙中华民族这两个图腾符号和象征物,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道德观念、风俗礼仪等方面进行了文化学和民族心理学层面的规范探讨,将图腾符合和象征物的研究纳入到对中国人日常生活世界的秩序性和转换型的肌理性思考。十二章的内容既各自独自,又彼此呼应,共同拼接成。由此,这就自然绘制出国人民族性格和民族认同的“文化染色体”。我们意识到,作为一个民族的图腾符号和象征物,玉和龙被赋予了很多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文化因素,甚至被绝对化为国家意识形态之中,并能够广泛地渗透到中华民族民俗性的仪轨和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它们的象征意义就变得十分复杂:从原始图腾崇拜到祥瑞的神灵载体,再到帝王符瑞,进而成为民族象征。李荣这部著作既在学理层面完成了文化学、民族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跨学科性的全域建构,这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我们以民族的图腾符号和象征物为载体对整个民族业已存在的某些关键性的文化现象进行多学科性的思考,又始终贯穿紧密联系民族实践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的微观导向,从而达到了重构性运用多学科视角的研究范式和出场路径为我们深入浅出地思考并试图解决我国当前转型期诸多民族心理和文化适应性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现实途径。
当然,从玉和龙这两个图腾符号和象征物着手考察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转型期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十分艰巨的挑战。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很有价值的研究命题,也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作者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可想而知。无论作者如何努力,肯定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个人认为,关于玉和龙的文化考察,这部书提供的话题和视角是开放性的。其中很多观点,可能也应该迎来更多人更广泛地讨论。毕竟,这些事情和认知,其意义并不在于给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答案,而是让我们发掘出认知自然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一些视角和路径,这对我们继续探索更有裨益。李荣这本书,相信引发读者产生出的评价和思考,都是我们解读文化实践可贵的成果。
是为序!
2012年6月25日于川大花园寓所
(作者欧阳宏生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
爱国崇龙 修身如玉
——读李荣《玉与龙》
孟西安
五月的一天,李荣托他的妻子李倩,突然送来他写的书:《玉与龙》(样书)。看着这本图文并茂、墨香喷鼻的新书,我乍然惊喜:李荣八个月深居简出,居然闭门造了“车”——一本近20万字可读可信、可喜可贺的专著!仔细读来,竟也才思泉涌,令人刮目相看!
李荣长期以来在陕西电视台工作,是一位勤奋、资深的新闻工作者,他的妻子也曾在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工作。夫唱妇随,叶花相伴,李荣、李倩的“鸳鸯名片”曾传为佳话。我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丈八沟国宾馆参加中央首长来陕视察的采访中结识李荣的。记得他肩扛摄像机奔前跑后,十分敬业,的确是搞新闻的好料。后来才知道他喜欢佩玉、赏玉,更怜香惜玉。李荣平时沉稳寡语,善于思考,曾为人民日报撰写过通讯报道受到好评,但没想到他竟然成为研究玉与龙的 专家!当好一个新闻工作者不易,当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新闻工作者更不易,然而李荣却实现了这一跨越!
《玉与龙》一书的封面上写着:“东方精神图腾生动的物化表现——玉;华夏子孙精神崇拜的神话图腾——龙”,精辟地概括了玉与龙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过去,研究龙的学者和书籍不少,研究玉的学者和专著也很多,但把玉与龙放在一起研究的专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我曾参加过陕西许多重大考古发现的报道,在秦始皇兵马俑俑坑、在秦公一号大墓、在法门寺地宫、在韩城梁带村西周大墓、在西安何家村窖藏,都发现过精美的玉器,特别发现的玉龙饰件更是引人注目。据专家考证,中国古玉工艺已有近八千年的历史,最常见的古玉就有三、四十种,形成了灿烂的中国玉文化。同样,中国的龙文化也与玉文化相伴而生,相得益彰。像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时代玉器都发现了玉龙玉器。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发现的一件红山文化c型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好的玉龙形象,在陕西省梁带村西周大墓中也发现了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饰件。历朝历代的考古发现,都有玉龙雕件、饰件的发现,可见玉与龙在中国是多么的源远流长。由此可见,如果“玉”是承载中华文化的“体”的话,那么“龙”就是蕴含中华文化的“魂”。《玉与龙》一书广征博引,深入浅出,把“玉”体与“龙”魂娓娓道来,使读者在饶有兴趣的阅读中,享用了中华文明一席精神美餐。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玉与龙的考证和表述上,而是作者处于新闻职业的敏感,用“玉”和“龙”承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一些弊病进行了剖析和探究。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面对变革中的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诸如“无酒不成席,全国每年喝掉的酒相当一个西湖”,“讲奢华、好面子”、从“望子成龙”到“娇子成虫”,从“和氏璧”到“赌石”再到“赌博”等等,作者都以“玉”和“龙”说开来,告诫人们:爱国要崇龙,修身要如玉;对于当今社会道德下滑的现状,究其重要的原因是把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根漠视甚至丢失了,也就是“以德治国”方略没有得到切实执行。所以,治中国社会的弊病,单靠“西药”是不行的,最根本有效的是用“中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上找原因,须知“西药”治标“中药”治本啊。因此这本书,与其说是对“玉”和“龙”的考证和表述,不如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是寻求救世除弊的一剂良方,其思想广度、学术深度和情怀温度可见一斑。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一部作品评价很高,倘若不在读者中间经受考验,再过五十年就没有人点头”;孙犁曾说:“我的作品寿命是五十年,不算短寿,是中寿”;贾平凹也说:“作品起码能活半个世纪的作家,才可以谈得上有创造”。时间已经正在验证这一真知灼见。我们知道新闻作品大都是易碎品。然而,我们能够遇见李荣《玉与龙》一书,会因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和“玉”与“龙”一样与世长存。当然,这本书并非没有瑕疵,也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但须知:美玉无暇难辨真伪;美玉微暇,不失其善美啊!
还令我感动的是,国际辉煌画派创始人、旅美画家邢东为这本书创作了这么多精美的插图。邢东也是我和李荣的挚友,他的油画《我需要和平,我需要爱》曾在2009年度美国纽约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以一百二十五万美元价格成交,创下了当年美国亚裔艺术家油画最高拍卖纪录。今年春节“2012纽约龙年黄金周”,邢东油画作品首次作为世界顶级奢侈品推向高潮。邢东乐为《玉与龙》描金绘彩,说明他虽在异邦,心却在中国。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挚爱与追求,对朋友的无私与诚心,真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啊!
最后,我还想多说几句:我和李荣也有同样的爱好,与“玉”和“龙”也有同样的缘分。李荣喜欢玉石、字画和文物收藏,我也喜欢玉石、字画、根艺和文物的收藏。今年初,我虽被聘为西安市收藏协会的名誉会长,但藏品很杂,不精、不深,更没有像李荣那样既收藏,又去研究,而且出了研究成果。李荣斯斯文文,宁静如玉,然而心胸开阔,“龙行天下”;他的妻子李倩属龙,却婷婷玉立,玉龙一体。难怪他们的书房叫“玉龙轩”呢!记得20年前,一位香港朋友手持其父在抗日战争期间用10担米从日本人手中换回的“传国玉玺”以及他的专著来找我,希望能得到专家的鉴定和认可。我曾帮他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到故宫博物院组织过专家鉴定,为此,史树青老先生曾赋诗给我,说因年代久远,难辨其真伪;10年前,我的同学李克铭(曾在华阴县任过县委副书记)请我为华山“五龙宫”题写宫名,至今“五龙宫”三字仍留在华山“玉泉院”南侧山坡的庙门上;我还为黄帝陵写了歌词:“世界的东方有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万里长城是那龙的身影,黄河长江是那龙的魂灵。五千年古柏,五千个年轮,五千年沧桑,五千年文明。五洲龙的传人,四海归黄寻根,点亮香火明烛,升起心中崇敬,愿巨龙腾飞,中华振兴……”这首歌词,曾谱曲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黄帝陵基金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播放,引起强烈共鸣。我属鸡(凤),与龙有缘,愿中华巨龙腾飞,龙凤呈祥;人生如璞玉,需要不断的打磨雕琢,才能成器。我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多看看这本书,从中得到教益,做一个为中华复兴,人品如玉的龙的传人!
2012年6月1日
(作者为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西安市收藏协会名誉会长)